第836页(1 / 2)

他停下脚步,指向前面的牌匾,永安书院。

左钰惊讶:“为�6�8何带我来此处?”

“子圭兄随我来就是。”姜元文径直往里走,还�6�8未开学,学校里冷冷清清,只有�6�8一股新漆的味道�6�8。

穿过上课的三间正间,再往里就是后院,没有�6�8惯常的花草树木,倒是用竹墙一间间隔开了�6�8。

再过月洞门,就是后院的地方,一间草庐,二三竹子,疏影错落。

姜元文道�6�8:“今后,子圭兄就暂住於此。”

他抬手阻止了�6�8左钰的反驳,说道�6�8,“人各有�6�8所长,力大健壮之辈去�6�8修路,可�6�8子圭兄这身板,别怪我说话难听�6�8,去�6�8了�6�8反倒添麻烦,不如留在此地编书。”

“编书?”左钰问,“编什么书?”

“教化之书。”姜元文道�6�8,“边蛮蒙昧,各有�6�8风俗,要教化他们,可�6�8比开蒙难多�6�8了�6�8。程夫人要我们编一本�6�8新书,教他们识字读史,再讲四书五经。”

假如是寻常教学子弟,左钰当然有�6�8自己的章程,四书五经怎么读,都有�6�8讲究。但教化蛮夷是头一次,他没有�6�8经验参照,也就不觉有�6�8异。

只是道�6�8:“不学《千字文》么?”

“自然是要学的,但《史学提要》就不太合适。”姜元文解释道�6�8,“程夫人的意思,是将各夷族的历史都编进来,‘三苗,九黎之后也’,蚩尤既败於黄帝,苗人自该归顺於中原。”

蚩尤是否是苗人的先祖,各有�6�8各的说法,有�6�8的苗族部落自认是蚩尤后人,有�6�8的则别有�6�8传说。

而汉人在研究这个问题时,不同的时代也有�6�8不同说法,真要考证,非得是一方大家才好。

程丹若不是学历史的,这两日翻了�6�8书,发现自宋朝开始,就有�6�8认为�6�8苗人为�6�8三苗之后的论调,是真是假姑且不论,有�6�8说法就行。

文化本�6�8就是一个融合的过程,她就希望能编本�6�8书,定下基调:蚩尤与�6�8炎黄二帝并为�6�8三祖,苗人并非北方的胡族蛮夷,与�6�8中原渊源很深。但是,蚩尤兵败逐鹿,苗人就是略逊一筹。

不过,既然双方的祖先都为�6�8中华文明做出过贡献,同气连枝,该和睦相处。

总而言之,尽量肯定夷人的来历地位,同时,也要满足汉人天朝上国的自尊,在二者之间微妙地取一个平衡。

她做不了�6�8这事,遂委托给姜光灿。

姜光灿知道�6�8是个扬名的事,有�6�8心好好做,自己得名,左钰也能在皇帝跟前戴罪立功,遂决定拉他一道�6�8。

“西南苗患不断,追究其根本�6�8,无非是蒙昧混沌,不知善恶。子圭兄,‘教不善则政不治’,程夫人有�6�8心教化边蛮,我等怎可�6�8惜力?”姜元文问,“是不是这个道�6�8理?”

其实,左钰不需要被人强调教化的重要性,没有�6�8哪个读书人不明白的。

他沉吟少�6�8时,很快答应下来。

姜光灿微微安心,又见草庐中一处火塘,篝火温暖,被褥也是夹棉,锅碗瓢盆虽是粗瓷,却一应俱全,便故意道�6�8:“此地简陋,子圭兄姑且住上两日,我再另作安排。”

果�6�8不其然,左钰立时道�6�8:“戴罪之人,能有�6�8片瓦遮顶已是万幸,不敢奢求。”